古代南京真的不适合作为都城吗 为何建都的政权都很短命
你真的了解古代南京吗?史客郎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。
南京,古称金陵、建康,自建城起,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,有“六朝古都”“十朝都会”之称。只不过尴尬的是,在南京城定都的政权,往往非常短命,东晋是在南京定都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,存在了103年,其余政权存在时间皆不超过60年。“虎踞龙盘”的南京城,难道真的不适合作为都城吗?
据传,当年秦始皇路过金陵,有术士称,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气,五百年后这里会出天子。秦始皇听了心想,朕的大秦要千秋万代,五百年哪里够,于是命人掘穿山脉,以此斩断王气,保江山社稷。当然,这只是民间传说,并不具备说服性。建都南京的利弊,还是要从多个方面具体分析。
南京城北靠淮河、长江,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,对于抵御北方的进攻有着极大的优势。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,当年孙策占据江东,并没有固定的落脚点,也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都城。孙权接班后,曾定都吴(今苏州)、京口(今镇江),最后在众人建议下,修筑石头城,改名建业。建业相比于吴和京口,还有山可依,玄武湖还可用于训练水军,优势相当突出。正是借着长江之险,东吴抵御住了北方曹魏政权的多次进攻。即使是到了南陈政权的末代君主陈叔宝,也把长江看做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,虽然最终被隋军摧枯拉朽灭掉,但是依然不能否认建业所处地理位置的易守难攻。
东吴建业图
倚靠长江的易守难攻,虽然在防守端有着天然优势,但是也让在南京建都的政权相对自闭。例数在南京建都的十朝,往往偏安一隅,即使是明朝,也在建国52年后迁都北京。孙权建都建业后,因建业位于长江下游,不利于向中上游扩张领土,关于荆州的争夺便把这个问题暴露无遗。为了加强对荆州的竞争力,孙权一度迁都武昌(今湖北鄂州,并非今天的武昌)。夷陵之战后,刘备兵败,蜀汉的势力被遏制在三峡以西,孙权在武昌称帝。武昌虽说更加有利于对外扩张和加强整个长江流域的统治,但是相比于物资丰厚的江南地区,武昌所需物资需要从下游逆流运输,这对于一个都城来说比较致命。因此,东吴政权仅在武昌经营八年,便重新迁回建业。
东吴之后,东晋,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均选择建业作为都城,但是都不可避免相对闭塞,偏安一隅。并且随着西晋时期北方的战乱,大量汉人南迁,其中不少世家大族南迁至江南地区,在江南形成多个世家大族聚集的局面,也让南北朝时期士族控制政权的情况频繁发生,进而导致政权更替频繁。所以,南京政权的短命很大原因不在“王气”,而在“人”。
南北朝后,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再次定都金陵。然而“奈何生在帝王家”的后主李煜各种作死,南唐仅存活了三十八年便亡于北宋。自此,金陵城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。南宋高宗赵构因惧怕金人,因金陵城中带有“金”字,宁可选择无险可守的临安(今杭州)作为都城,也不愿在金陵建都。面对临安的缺陷,韩世忠、辛弃疾等人都曾提出过,然而赵构一意孤行,还将皇宫建在钱塘江旁的凤凰山上,利于逃跑。
南宋临安城
直到元末,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占据南京,南京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。但是,当时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形势并不好,陈友谅在其上游,地理位置优越;张士诚在其下游,占据苏杭,经济条件优越。朱元璋被夹在中间,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。而且,陈友谅相比于张士诚,野心更大,况且占据上游,顺江而下攻打南京轻而易举。在刘基等人的建议下,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。最终陈友谅兵败,朱元璋没了“顶部”之忧,一举统一全国。
明初南京城
但是朱元璋称帝不久,就对都城南京失去了新鲜感,开始全国各地寻找新都城的地址,候选名单包括凤阳(朱元璋老家)、开封、西安。毕竟南京相对偏南,不利于控制北方地区,这也为后来朱棣靖难和迁都北京埋下了伏笔。然而朱元璋到死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都城地址,只能带着遗憾离世。
可能有人会问,朱元璋为什么没考虑过北京呢?第一,当时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,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边防,将自己的子孙分封至北方,抵御少数民族入侵。其次,北京物资远不及南京,大量物资需要通过大运河运输,这无疑是增加了国家的花费,朱元璋又是出名的抠门,自然不想花这笔钱。朱棣迁都北京后,北京中央官员依然要到南京领取俸禄,名副其实“北京打卡,南京领薪”。最后,北京地理位置偏东北,且靠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,容易受到进攻,正统、正德、景泰、嘉靖、崇祯等年间皆有北方势力打到北京城下。安全系数相比于南京,北京确实略低。
但是随着朱棣称帝,原本属于朱棣防守范围的北京地区失去了兵力,北方边防薄弱,一旦北方失守,明朝恐怕要重蹈宋代的覆辙。所以,朱棣不顾重臣反对,下旨迁都北京,“天子守国门”也成为了明朝独一无二的标志。
直到近代,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再次选择南京为都。然而南京长江下游的位置再次成为伏笔。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占据上游优势,轻取南京。不仅是上游容易攻打南京,从入海口登陆,从东往西进攻,南京同样无法自守。当年日本侵略军在十一月占领淞沪后,仅一个月时间就又占领南京,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。南京的军事劣势显露无疑。
纵使南京有虎踞龙盘之势,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,多方面的劣势也决定了其作为都城的不可能性。这里引用百度百科中的一段话:“从南朝北伐,到南宋临时,从朱元璋定都再到太平天国,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再到南京大屠杀,南京一直承载着中国人的民族复兴情节。但是情节不能当饭吃,所以即使朱元璋也没有把南京当做最终目的,朱棣的伟大之处也是力主迁都。”
南京夜景
“六朝金粉地,金陵帝王州。”如今,当我们走过夫子庙,走过中华门,走过乌衣巷,走过南京老城墙,是否还会想起这座古城曾经的风风雨雨。时过境迁,南京城虽已抹去了当年的粉黛,却已换上了新装,迎接属于南京城又一个全新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