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庶吉士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职 这个官职可以看出古代选官的发展
对庶吉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史客郎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,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。
从明朝中期开始,很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朝廷官员,大都做过一个叫做庶吉士的官。到了明朝后期,更是有所谓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。
庶吉士到底是个什么官?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阶段,会有这样的规则呢?
1.古代的选官制度
要了解为什么庶吉士这个官位会这么重要,我们首先要先来了解另外一个问题。
古代是怎么选官的?
有的朋友可能会说,是通过科举制来选官。这当然没有错!但问题是,科举制是从隋朝才开始出现的,隋朝以前呢?实际上,在中国古代,人才的晋身和升迁的制度,经历过非常漫长的演变,在这个过程中,也是有很大变化的。
首先,是秦汉之前。
众所周知,中国在春秋时期之前,一直都是奴隶制社会。整个社会,就分为两类人,一类是奴隶主,一类是奴隶。前者是统治者,后者是被统治者。
在古代,官员的作用肯定是为了维护统治,谈不上什么平等。这样一来,官员自然也就理所应当的由这些奴隶主贵族来担任的。
从夏朝开始,一直到春秋早期,都是这样的。比如在西周时期,一般一个诸侯国统辖地域能够达到几百里,就已经算大的了。就这么大点的地方,有几个心腹的贵族统治就够了,自然也不用太考虑选人才的问题。
但是春秋之后,就不一样了。
随着诸侯国之间逐渐兼并,国土面积越来越大。原本的统治模式,已经不再适用于广袤的统治地域。再加上诸子百家开始逐渐出现,普通的平民甚至奴隶,也有可能掌握一些很过人的本事,成为所谓的精英。这个时候,如果再单纯从奴隶主里面选拔官员,已经无法将绝大多数精英选拔上来,统治稳固性就不牢靠了。
于是,所谓的选拔客卿的制度出现了。
比如,战国时期,经常会出现哪个国家的国君,听说一个人才很厉害,然后拜为客卿后,迅速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。如商鞅、吴起、苏秦、李斯等,都是这个样子。当时的制度,是可以让一个原本没有任何官身的人,短短几天内迅速成为一个国家最高级官吏的。
战国之后,便是秦朝。秦朝本身寿命很短,在选拔人才制度的改进上,并没有做出太多贡献。但到了汉朝就不同了,汉朝是个大一统国家。到了汉朝之后,全国性的选拔人才的制度,第一次开始出现了。
察举制,举孝廉。
当时的人认为,如果一个人很孝顺,这个人自然就会很贤明,当然也就能做好官。所以,从汉武帝时期开始,所谓的察举制便开始实行起来。由地方的官员或者郡望推荐,将这些在地方上有贤明的人,推荐到朝中去做官。
这种制度,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。当然,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小。一个是大家因为都想做官,就开始比谁更孝顺。比孝顺的一个方法,就是谁祖辈去世之后,陪葬品更丰厚。据历史学家估计,汉朝后期,大约国家三分之一的收入,都被这些人给埋到土里了。
另一个,则是世家大族开始崛起。
既然你让地方的官员和郡望推荐,选拔和推荐人才的权力,就落到了地方上一些大家族的手里。从西汉开始,大量的世家开始纷纷登上历史舞台。这些世家大族,在接下来的千年时间里,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他们可以轻易影响一个地方,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。
三国时期,魏国首创的九品中正制,其实也是在察举制上做出了一点改进,但其本质,还是这种推荐制度。从西汉开始,一直到隋朝,这期间上千年的时间里,都是靠着这种推荐的制度,来选拔人才的。
但从隋朝开始,随着科举制的出现,事情开始彻底变化了。
想做官?那你就得去参加科举!反正就是一场考试,不管你是什么身份,考得上就当官,考不上就不当官。这种选拔方式,比起当初的举孝廉来说,实在是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倍。
在接下来的千年里,科举制也在逐步发展。隋唐的时候,如果出身一些勋贵家族,不通过科举,也是可以做官的。但到了明清之后,要想做大官的话,那就非得考过科举才行。考不上的话,就算你老爹是当朝首辅,你老丈人是皇帝陛下,一样没有用!
2.观政制度的出现
到了这儿,我们大概将古代的选官制度,简单回溯了一遍。我们大致可以知道,从明代开始,科举制逐渐发展到了巅峰,想要做官,就必须经过科举考试。
但如此一来,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。
通过科举考试这群人,怎么分高下?怎么让他们分别去做什么官?
这又是一个大问题!
要知道,古代科举大多是三年一考,每次考过之后,至少会出现上百个进士。但是朝中三品以上的真正大官,数量才有多少?怎么确定这些人去做什么官?
让考试第一的状元去做首辅,完全凭成绩说话?这当然很公平,但却很没脑子。古代皇帝也不傻,当然能考虑到,如果一个人特别会考试,科举考试无敌,但是就是不会当官!那又怎么办呢?
让一个只会写八股文,其他什么都不会的状元,去处理天下大事?那还不天下大乱了!
于是,从明代开始,所谓的观政制度就出现了。
所谓的观政制度,其实就是说士子在通过科举考试之后,先别当官,先去六部九卿各大部门去看看!先去跟着前辈们学习一下!在观政的过程中,这些考过了科举的进士们在观察如何处理政务,皇帝和最上面的那几个大官,也在观察他们。要是发现比较有能力,自己又能信任的,自然也就会逐步任用了。
当然,也有一种说法,就是考过科举之后,直接就能当官。这种说法倒也不算完全错误。比如,著名的范进中举。范进中了举之后,就可以县府教宜、主簿一类的末流佐官。举人也有担任知县主官的,但是很少。毕竟相对来说,官员的位置还是少一些,考过去的举人还是更多一些。
当然,考过科举就能做官,终究还是有一个限度。想考个状元之后,就直接让皇帝封你个封疆大吏?那除非是哪个皇帝瞎了心了。
真正的封疆大吏,往往是通过科举之后,仍然要在官场上攀爬好多年之后,才有望成功的。
3.庶吉士到底是个什么官
说过前面这些前置事情后,我们总算可以开始谈谈庶吉士的事情了。
庶吉士到底是个什么官呢?
答案是,类似于今天的储备干部。当然,是比较高级的那种储备干部。
明朝洪武初年,自打朱元璋登基之后,便创立了刚才我们说过的观政制度。老朱是苦出身,当然不会做蠢事。他当然知道,人才光通过科举还不行,通过科举之后,还是需要长时间磨练的。
在科举考试当中,通过殿试之后,被称作进士。考中进士之后,大家被分配到各个衙门去观政。被分配到六部的这些,就被称作观政进士;被分配到翰林院的,则被称作庶吉士。
被分配到六部的这群进士,朝廷对他们的期望,就是将来去六部任职,他们在观政期间,做的也是学习六部运转的工作。
而那些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庶吉士,就完全不同了。
庶吉士的工作,是作为皇帝近臣,负责起草诏书,为皇帝讲解经籍等。运气好的,还会被直接派到太子府上,做太子的老师。如果皇帝不幸驾崩了,太子即位的话,那这个之前给太子做过老师的庶吉士,自然就会直接进入朝廷中枢,成为一等一的权臣了。
比如明朝的徐阶和高拱,就是这样的。
既然要给皇帝陛下讲解经籍,这种机会,当然要比去六部观政强太多了。所以,就算庶吉士这个官完全没有俸禄,甚至还要在翰林院再多学三年,仍是让所有进士都梦寐以求。
当然,想要给皇帝陛下讲经,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的。只有考中一甲的前三名,再加上二甲里面一些特别优秀的,才能担任庶吉士这个职位。
至于为什么说,从明朝中期开始,就有了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规矩,有了之前这些信息,我们当然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。
因为庶吉士这个职位,本来就是用来培养阁臣的。这些庶吉士,本来就被称之为储相。
明清两代的皇帝陛下很聪明,从一群能够考中进士的厉害人物里面,再选十几人,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。这十几个人,只要不自己作死,一步步在仕途上稳稳当当的前进,基本上最后都能成为庙堂重臣。
从明英宗以后,明朝的内阁大臣,大多是由这些庶吉士担任,例外的情况很少。到了清朝,这个制度同样沿袭了下来。清朝比较有名的汉人内阁大臣,基本上也都有过担任庶吉士的经历。